宇宙最快速度遇水就会减速?光在折射时速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光速是宇宙的终极速度极限,一个恒定不变的物理常数,大约每秒30万公里。但只要你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那个看似被掰弯的视觉幻象就在无声地反驳这个“常识”。
我们都知道,光速是宇宙的终极速度极限,一个恒定不变的物理常数,大约每秒30万公里。但只要你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那个看似被掰弯的视觉幻象就在无声地反驳这个“常识”。
在光学检测领域,反射率检测仪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对于精确测量材料的光学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准确测量光在通过或反射于材料表面时的强度变化,从而为科研、生产等多个领域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从幻想、神话再到科幻小说,“隐身”成了一些科幻迷的梦想。虽然《星际迷航》将隐身装置的想法带入了大众意识,而《哈利·波特》中的隐形斗篷更是让“隐身”如我们幻想的那般呈现在荧幕中。那么,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可以实现“隐身”吗?事实上,我们最可能实现隐形的方式是通过“
在光学检测领域,透光率是至关重要的指标。透光率(Transmittance, T)精确定义为光线通过介质后,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₀)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呈现,计算公式为(T = \frac{I}{I_0} \times 100%)。它深刻反映了材料
能够传递光的介质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光都是依赖于电子、光子之类的能量体集合介质传递的。即:介质的能量子密度与光的通透率正相关、与光的传递速度反相关。因此:光速不是恒定的,而是千变万化的。
1928年3月31日,《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首次向世界揭示了拉曼效应。钱德拉塞卡拉·万卡塔·拉曼因这一重大发现荣获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探测分子的振动能量来精准识别分子结构。
1928 年 3 月 31 日,《Nature》杂志首次报道了拉曼效应,钱德拉塞卡拉·万卡塔·拉曼也因此发现荣获 193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光谱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探测分子的振动能量来确定分子结构。当光穿过不均匀介质时,会发生散射现象,即部分光偏离原传播方向
关于“天空和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已经有所了解,但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
专利摘要显示,多光谱光学传感器包括:单片半导体芯片(510,810),其限定光学检测器区域(511,811)的多个子阵列(512,812),每个子阵列包括相同数目和相对空间布置的光学检测器区域(511,811);多个透镜布置,多个透镜布置中的每一个与多个子阵列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正致力于通过电火花放电实验,验证麦克斯韦方程预言的电磁波是否存在。
世界上有种东西,和钻石构成元素一模一样,但它的强度不仅远超钻石,还是钢的200倍,这种材料究竟有多神奇?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陕西师范大学、西咸新区诺博思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分孔径偏振相机的偏振定标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公开号CN120070587A,申请日期为2024年09月。
本论文围绕光的波粒二象性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其在理论层面的内涵,结合光电效应、双缝干涉等经典实验,深入分析光展现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探讨波粒二象性在量子力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以及该理论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康普顿散射是20世纪初对光的粒子性的一种重要实验验证。在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阿瑟·康普顿(Arthur H. Compton)发现,当X射线与电子碰撞时,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假设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来解释,进而验证了波粒二象性
随着光学科学和应用的进步,对多功能光学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器件需要将尽可能多的波控制功能集成到一个单一的超紧凑系统中。然而,由传统电介质制成的光学器件依赖于光的传播相位,这必然导致器件尺寸庞大(相对于波长)和/或效率低(由于缺乏磁响应)。